1.3鄭耀棠:泛民見張曉明各說各話 (10:56)
錯失黃金時間 國家不可能「等埋你」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鄭耀棠對泛民和中聯辦主任張曉明會面的成果,不感樂觀,認為最後只會是各說各話。鄭耀棠表示,見面會有好處,但他對見面有大成果不感樂觀,因為已錯失了黃金時間。他指泛民就公民提名兜轉了太久,而他估計全國人大常委已定下香港未來政制發展內容,國家不可能「等埋你先啦」,且中央已知道泛民的立場。他批評泛民在和中央官員會面上的
要價愈叫愈高,姿態多於一切,他估計這次泛民和張曉明見面最後都只會是「你講你的,我講我的」。他又重申,中央態度已很清晰,主張結束一黨專政的人不可能做特首,因為這會帶來無限災難,中央兩害取其輕,不如讓佔中的人去佔中,這是基本國策。他又說中央必須確保特首普選是「零風險」。他坦言對2017年政改不樂觀,但不會言敗,仍會努力爭取落實政改。(即時新聞)
天文台再發黃色暴雨警告 (10:52)
今天第二次
天文台在早上近9時取消黃色暴雨警告信號之後2小時,再在10時50分發出黃雨警告。與一道低壓槽相關的活躍西南氣流為華南沿岸及南海北部帶來雷雨。天文台今天清晨5時25分首度發出黃色暴雨警告信號,5時55分轉發紅雨,再在7時15分改回黃雨警告信號,直至上午8時50分取消所有暴雨警告信號。不過,在2小時後,又再次發出黃雨警告。今早的紅雨警告維持了80分鐘,多處地區錄得超過30毫米雨量,其中港島部分地區、觀塘、將軍澳及大嶼山東北部更錄得超過70毫米。(即時新聞)
普選若再等十年劉慧卿指恐怖 (10:38)
有傳若17年政改告吹,可能要2027年才有普選,民主黨主席劉慧卿指消息恐怖及厭惡,但香港人不會被嚇倒。劉慧卿今早出席商台節目時說,類似的消息如果是來自政府,是十分可恥的事,但這不能嚇倒香港人。出席同一節目的公民黨黨魁梁家傑亦表示,不應以為「靠呃、靠嚇、靠氹」就可以處理問題,而工黨李卓人則質疑到底誰說這些話,他相信人民會繼續爭取普選,假普選只會令社會更難管治。另外,泛民飯盒會召集人馮檢基出席港台節目時則指出,全國人大委員長張德江早前邀請建制派到深圳見面,而泛民只能會見中聯辦主任張曉明,認為是「親疏有別」,他估計張德江是想召集自己人傳遞信息。他希望張曉明見泛民議員時,能聆聽泛民的意見,不要錯估香港人的想法。
港府已聯絡伊波拉藥劑公司 (09:44)
未來數天商討臨牀應用問題
食衛局長高永文表示,政府已聯絡開發伊波拉病毒試驗藥物的藥廠,為萬一本港需要這藥物先行開通渠道。高永文接受商台訪問時表示,昨天衛生署和醫管局開會,主要討論醫護防護衣物標準,但亦有談及藥物問題。目前有關藥物雖未經人體測試,但從僅有的三幾個人類個案來看,這藥的良性似乎高過其副作用,而在基本伊波拉病毒無藥醫的情況下,用藥勝過不用藥。而世衛專家昨天亦公布認為在嚴峻情況下,使用這藥物不能視為不道德,已為用藥開綠燈,但高永文強調,最終仍要看臨牀決定和病人意願。高永文說,未來數天政府將再開會,討論本港臨牀用藥情況,而政府目前已開始聯絡有關藥廠,因若本港不幸真有病例,政府應先打通這渠道,有責任預先接觸供應商和有關國家。不過,他亦表示,藥劑根本可能不足夠,而須由世衛協調分配,所以政府只是開通渠道,但到時是否能獲分配,仍是問題。他又說,雖然香港法例規定只能使用註冊藥物,但亦有機制可做到,讓醫生向當局提名某位病人,證明需要某種藥,可獲准引入。另外,他在港台節目中被問到日前尼日利亞男子伊波拉虛驚個案中,醫護的裝備被指不足夠,他回應說,不想爭拗夠不夠的問題,但外界有意見,當局就會跟進。(即時新聞)
跨部門今商協調防伊波拉 (09:26
食衛局長高永文表示,今天將會再召開跨部門會議,商討針對西非伊波拉疫情,本港各部門的協調合作事宜。高永文接受商台訪問時表示,政府對於這次疫情非常擔心,昨天衛生署和醫管局開會,主要討論醫護防護衣物標準,而今食衛局長高永文。(明報資料圖片)
日會再開跨部門會議,則是商討協調合作,包括向相關部門如消防、救護提供適當指引,讓大家明白處理可能的懷疑病例時應有的做法,亦將了解有沒有其他部門需要提供指引和幫助。
黃色暴雨警告信號取消 (09:06)
天文台在上午8時50分取消黃色暴雨警告信號。與一道低壓槽相關的活躍西南氣流為華南沿岸及南海北部帶來雷雨。香港天文台在上午5時25分發出黃色暴雨警告信號,然後在5時55分轉發紅雨,再在7時15分改回黃雨警告信號。今早的紅雨警告維持了80分鐘,多處地區錄得超過30毫米雨量,其中港島部分地區、觀塘、將軍澳及大嶼山東北部更錄得超過70毫米
外籍漢來港機上暈倒抵港不治 (08:38)
今日報章頭條摘要 (08:29)
泛民分批見張曉明將拒落閘、羅賓威廉斯自殺亡、陳家強降溫滬港通未掀炒風,成為本港報章的頭條新聞。
《明報》報道,港府宣布,中聯辦主任張曉明將在本周五(15日)起,於中立場地的政府總部,分4場與泛民「飯盒會」立法會議員會面;民主黨將會「打頭陣」與張會晤,會面由政務司長林鄭月娥主持。泛民表示,會透過是次會面,要求人大在月底只原則性批准啟動政改,不要就政改落閘或「僭建」其他框架,讓雙方能在未來半年仍有斡旋和討論空間。
《文匯報》報道,反對派議員早前提出希望由特區政府作橋樑,安排與中央政府負責香港政改的官員會面。特區政府昨日公布好消息,中聯辦主任張曉明將應邀在本周五及下周一至下周三,分4場與反對派「飯盒會」議員在特區政府總部會面討論政改。會面將由領導「政改三人組」的政務司長林鄭月娥主持,律政司長袁國強、政制及內地事務局長譚志源也會出席。《大公報》、《成報》、《星島日報》皆以此為頭條。
《蘋果日報》報道,荷李活再有巨星殞落,憑電影《驕陽似我》(Good Will Hunting)贏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的一代笑匠羅賓威廉斯(Robin Williams),疑因抑鬱自殺身亡,前日(周一)倒斃加州北部寓所,終年63歲。這位經常為大家帶來歡笑的笑匠,竟然逃不過抑鬱魔咒自殺,消息震撼全美和全球影迷。美國總統奧巴馬(Barack Obama)更發聲明讚揚他是「獨一無二」的表演者,「他以外星人身分(電視劇)進入我們的生命,最後卻觸動了人文精神的每個元素」。
《新報》報道,準新娘鬼節跳樓,釀一屍兩命。一名原本快快樂樂安排結婚的準新娘,疑近日發現懷孕加上經濟拮据,及嫌未婚夫對她「唔夠好」,在婚變陰影等重重打擊下,昨凌晨在深水埗欽州街跳樓身亡,遺書卻鼓勵未婚夫「要勇敢活下去」。準新郎聞噩耗傷心不已,與親友下午路祭時,昔逢天色陰暗下雨,似上天灑下同情淚,令場面更淒酸。
《信報》報道,雖然「滬港通」還有兩個月才開動,港股成交自7月起已明顯增加。財經事務及庫務局長陳家強表示,正密切留意資金進出的情況,避免重蹈2007年因市場對「港股直通車」太興奮導致中央叫停政策的覆轍,並認為近日資金流向反映「滬港通」沒有掀起炒風,似乎是要為投資者高漲的情緒降溫。
《經濟日報》報道,金管局自7月起向市場注入逾750億港元資金,總裁陳德霖昨首次確認,部分來港資金的確湧入港股,主要是受新興市場基調及前景好轉,故來港進行資產配置。他表示,亦不排除是憧憬滬港通而買入港股(即時新聞)
上午校全日制學校今停課 (08:15)
清晨一度發出紅色暴雨警告信號,所有上午校及全日制學校今日停課。教育局指學校應實施應急措施並安排人手照顧可能返抵學校的學生,同時在安全情況下,方可讓學生回家。香港天文台是在上午5時25分發出黃色暴雨警告信號,然後在5時55分轉發紅雨,再在7時15分改回黃雨
清晨紅雨80分鐘 學校停課 (08:07)
觀塘將軍澳港島局部錄70毫米雨
本港清晨發出紅雨警告,維持了80分鐘,港島部分地區、觀塘、將軍澳錄得超過70毫米雨量。教育局宣布所有上午校及全日制學校今日停課。學校應實施應急措施並安排人手照顧可能返抵學校的學生,同時在安全情況下,方可讓學生回家。與一道低壓槽相關的活躍西南氣流為華南沿岸及南海北部帶來雷雨。香港天文台是在上午5時25分發出黃色暴雨警告信號,然後在5時55分轉發紅雨,再在7時15分改回黃雨警告信號。本港今早多處地區錄得超過30毫米雨量,其中港島部分地區、觀塘、將軍澳及大嶼山東北部更錄得超過70毫米。本港今日多雲,有驟雨及狂風雷暴。雨勢有時頗大。最高氣溫約29度。吹和緩西南風,風勢間中清勁。展望明日仍有雷雨,接近周末漸轉天晴。(即時新聞)
分批見張曉明 泛民將拒落閘
盼人大月底只啟動政改 換討論空間
【明報專訊】港府宣布,中聯辦主任張曉明將在本周五(15日)起,於中立場地的政府總部,分4場與泛民「飯盒會」立法會議員會面;民主黨將會「打頭陣」與張會晤,會面由政務司長林鄭月娥主持。泛民表示,會透過是次會面,要求人大在月底只原則性批准啟動政改,不要就政改落閘或「僭建」其他框架,讓雙方能在未來半年仍有斡旋和討論空間。
周五起政總見4場 林鄭主持:建制和泛民中人對是次會面不寄厚望,不期望單憑一次會面就可收窄雙方分歧,但他們都視會面為延續未來談判的第一步。有建制人士認為,泛民政黨終願見面,反映他們向現實走近一步。有民主派人士則表明,若人大月底的決定留有空間,今次會面「即使是各自表述,都有意思」,未來也可望「循序漸進」與更高層的京官深入討論政改。對於掌管香港事務的人大委員長張德江,早前南下與建制派會面,今次則只安排官階較低的張曉明與泛民會面,兩者規格大不同,有民主派中人說,明白「溝通有時序」,唯有希望未來可以「更上一層」。公民黨黨魁梁家傑為,會面安排和時間反映中央不但不信香港人,只注重「製造出來的民意」,但強調仍會以不卑不亢態度與張曉會面。
馮檢基:屆時重申三軌方案立場:曉明與泛民黨派會面幾經波折,終能在本月底人大常委會議前落實,除了林鄭月娥和張曉明,律政司長袁國強和政制及內地事務局長譚志源也會列席。代表23名泛民議員的「飯盒會」召集人民協馮檢基表示,各黨在會面時會重申對「三軌方案」的立場,但亦會各自表述對政改的看法,強調一定不會「袋住先」,堅決反對提委會過半數的提名門檻。由於飯盒會成員之一的范國威屆時不在港,會見的泛民議員人數將減至22。泛民昨舉行記者會講述會面安排詳情,民主黨主席劉慧卿表示,特首提交人大的報告,未有準確反映港人民意,包括佔中6.22全民投票的結果,會藉今次機會直接說明。公民黨梁家傑說,不會與張曉明詳細討論政改方案,但會表明2017年特首選舉的門檻,不能高過八分之一是社會共識。工黨李卓人會要求人大只啓動政改第二部曲,不要僭建其他框架。曾與張曉明單獨會面的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認為,張曉明願與泛民會面,反映中央的態度「算積極」,不過,他認為憑一次會面,難以拉近雙方距離。
黃國健:人多口雜 泛民難提妥協條件:工聯會黃國健認為,今次會面是形式多於實質談判,對雙方收窄分歧不感樂觀。他說,收窄分歧的關鍵,在於雙方有無妥協餘地。他認為,今次會面「人多口雜」,也有官員在場,不能做到「不受外界干擾」,料泛民難以在會面時提出妥協條件。身兼行政會議成員的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表示,相信一次見面難有戲劇性突破,但就稱有溝通總比沒溝通好,呼籲泛民好好把握機會坦誠溝通。她重申,即使2017年落實(不完美)普選,都不等於將來不能再完善,相信泛民並非只求能入閘,而是為爭取一個能包容不同政治力量的長遠制度。明報記者
民主黨打頭陣 中央「先易後難」
明報專訊】中聯辦主任張曉明將首次分批與泛民政黨會面,政府昨公布消息後,焦點落在「打頭陣」的民主黨身上,不少人問為何先見民主黨,該黨主席劉慧卿則稱不清楚,說這是政府安排,「見第一和第尾都不是問題」。建制和政府中人分析,中央視民主黨仍是「有偈傾」,故採「先易後難」對策,希望為之後的3場會面營造較好氣氛。政府中人分析,民主黨在2010年的政改有貢獻,相信中央為了表示尊重「老對手」,所以安排先見民主黨。
指2010年對政改有貢獻:有接近民主黨的人士認為,民主黨過去的立場溫和,是中央眼中「願意對話的政黨」,相信中央心理上也希望溝通容易一點。該名人士說,不擔心是次會面令民主黨被批評是「密室談判」,因為今次所有泛民政黨都獲邀,加上民主黨不會「袋住先」的立場清晰,即使打頭陣也不會有什麼風險。有建制派人士說,「民主黨見先是好正常」,稱民主黨過去表現克制,主席劉慧卿在不同場合談到政改時,說話比其他泛民人士留有餘地。他分析稱,見面是泛民的共識,連佔中三子也同意對話,不擔心民主黨打頭陣會捱批,反可吸回溫和支持者。
梁有份處理會面安排:另外,泛民議員早前向政務司長林鄭月娥提出希望轉達會見京官的訴求,昨日中午卻由特首辦率先發出新聞稿,公布是次會面安排,有人質疑剛結束休假的特首梁振英是否趁機「搶功勞」。不過,官場消息稱,梁振英一直和張曉明就會面安排溝通接觸,梁有份處理會面安排。官場消息說,會面地點其實是張曉明提出,不在中聯辦見面,是遷就泛民要求,避免泛民進入中聯辦而尷尬。至於為何由林鄭月娥而不是梁振英主持,有政圈中人說,擔心梁主持會引起泛民不滿,林太是政改小組成員,角色恰當。明報記者
人大常委25日開會 政協會議罕有同期
【明報專訊】全國人大常委會暫定本月25至31日在北京召開,會就2017年特首普選方案定下框架,近10名人大代表獲邀出席或列席會議。據悉,政協常委也罕有地同於25至27日開會,雖然政協正式議程未觸及香港政改,但預料中央會向港區政協「收風」及傳遞政改信息。
人代:將分6組討論框架:人大常委會議出席者,除了常委范徐麗泰,慣常會包括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梁愛詩及港區人代團長譚惠珠,料最少會有6名以上港區人代獲邀或可報名列席。有人代表示,常委會屆時會分6組討論政改框架,由於涉及香港議題,中央也會邀請多些港區人代出席,確保6個小組會議都有港區人代。據悉,工聯會榮譽會長、港區人代鄭耀棠獲邀出席會議,他昨接受無綫新聞訪問表示,人大常委好大機會於月底定下政改框架,說明提名門檻。鄭耀棠表示,「給你多一點時間就是浪費時間。我估計人大常委清清楚楚告訴你應該如何走。」基本法委員會委員、資深大律師莫樹聯昨接受有線新聞專訪表示,過半數的提名門檻很合理。他以有限公司或業主立案法團為例,稱若全部股東或業主做決定時,一般而言都以過半數為準則。他稱,根據《基本法》45條所指的「民主程序」產生候選人,是可包含提委會過半數的門檻。
黃友嘉見民主黨:過半門檻有根據;港區人大代表黃友嘉昨與民主黨會面約1小時談政改,他會後表示仍未落實會否列席人大,但稱作為人代,不一定要在開會時才可反映意見,「平時都可以」。他說,理解民主黨的憂慮,了解他們關注普選的提名門檻。對於有消息稱中央堅持門檻一定要過半數,黃友嘉未有正面回應是否認同,只說機構提名意味提名權在提委會手上,要求門檻過半數是有根據的。
傳「2027才有普選」 政界:政治推論 非政府立場
【明報專訊】政府近日宣傳政改「袋住先」信息,但政界有人昨放出信息,稱2017年普選方案一旦拉倒,或要待2027年才有可能普選。有政界中人稱,「2027才有普選」是由政治形勢推論,非政府立場,因為今次政改不成,政局會更混亂,更難期望2022年能實現普選。特首選舉5年一次,現時討論的是2017年選舉,須今屆立法會議員三分二通過政改方案才能實現。昨有傳媒報道,稱「消息人士」指如今次拉倒,便要待2027年、而非2022年才有望普選。不過,泛民主派昨在記者會說,要求無篩選的普選方案,不會「袋住先」。
倘今屆否決 下屆共識更難:有政界中人解說,一旦今屆立法會否決方案,政局更形混亂,擔心2016年立法會改選時,願意磋商的溫和派受到打擊,而泛民及建制的激進力量同時抬頭,在這形勢下,要求下屆立法會有三分二共識推動2022年普選難度更大。因此,「消息人士」的「2027才有普選」是政治邏輯分析,不是政府立場。有政府官員及人大代表亦說,未聽聞「2027才有普選」的消息。
林鄭民望跌至54.9分首遜財爺:主責政改工作的政務司長林鄭月娥多次表示,要爭取立法會通過政改方案有難度,政改工作亦「燃燒」林太的民望。最近的港大民研調查,林太的評分持續下滑至54.9分,首度被財政司長曾俊華爬頭。政務司長發言人回應民調時稱,「司長會繼續做好工作,特別是政改工作,期望能落實普選」。
梁支持度淨值負32百分點:民望調查是於7月31日至8月6日期間以電話訪問1012名巿民,特首梁振英的評分再跌穿45分「警戒線」,為44.1分,支持度淨值(支持率減反對率)為負32個百分點。司長方面,林鄭月娥最新評分為54.9分,較上月跌1分。曾俊華最新支持度評分為56.3分,升2.5分。至於同為負責政改的律政司長袁國強得49.4分,升2.8分。
交安隊長官 服務反佔中遊行
主席﹕執委通過 民陣:制服團不應涉政治
【明報專訊】反佔中聯署運動至今已有逾1500個團體簽署,是歷來最大型建制派動員,本報發現其中一個簽署團體,是促進行人交通安全的香港交通安全會,而其交通安全隊的成人長官更獲邀負責8.17大遊行終點的人群控制。交通安全會主席洪為民說,相信這是該會首次參加聯署運動,但強調經過執委會討論並投票通過。民陣召集人楊政賢認為,交通安全隊是慈善制服團體,過去沒涉及政治,故不應參與反佔中聯署及遊行。
料百人做糾察 周融:非政治活動無問題:交通安全隊總監崔志仁發出通告,稱應大聯盟邀請將派員為大遊行作人群控制,時間為下午2時至晚上8時,主要在中環遮打花園,屆時參加者須穿制服當值;一般估計,安全隊平日的義務服務,至少有80至100人參與。「保普選反佔中大聯盟」召集人周融說,今次聯署及遊行並非政治運動,認為制服團體參加沒有問題。
創立半世紀 獲政府資助:香港交通安全會由靳寧漢神父在1961年創立,1963年創立交通安全隊,其後獲得政府資助,根據其2012/13年度財政報告,該年度收到民政事務局134萬元資助,並額外獲得17萬元搞國情學習團,以及逾13萬元搞「無毒有關愛」運動。
執委多建制 會長為新民黨副主席:這是歷史悠久的香港制服團體,不少港人兒時也有機會參與其中,協助同學上下課時安全過馬路。不過,翻看其官方網站,該會的執行委員會有多名建制派人士,其會長為新民黨副主席鄭承隆,主席為互聯網專業協會(iProA)會長洪為民,洪為民同時身為交通安全隊的副總監(行政);委員包括民建聯大律師馬恩國、互聯網專業協會理事羅羽明、香港島各界聯合會的文志華等。觀塘區議員蘇麗珍則是交通安全隊的副總隊監。加入香港交通安全會10年、現任會長鄭承隆承認,該會及安全隊一直與政治無關,但是次因「不想香港亂」而支持反佔中,而主席洪為民亦是取得授權才讓該會加入反佔中大聯盟,不覺得有問題。
稱無呼籲隊員遊行 義工曾負責街站:洪為民昨日回應本報查詢時稱,參與反佔中聯署的決定經過執委會投票通過,「最主要考慮不是政治,而是法律問題,我們平時都叫人奉公守法,不要衝紅燈,這是不好的榜樣」。他又強調,沒有正式呼籲過隊員參與遊行,但交通安全會的義工,曾負責兩星期街站呼籲人簽名反佔中。他又表示,收到反佔中大聯盟邀請,在星期日遊行當天於終點遮打花園做人流管制,他強調那將是義工服務,並非反佔中遊行參加者,交通安全隊正招募成人隊員幫手。據了解,交通安全隊除了可以晉升到總監層級,亦會開設「贊助長官」,通過每年的贊助及經考核後,可由隊監開始晉升,每年捐獻由幾千至逾萬元不等,目前不少總監也以這方式出任。至於會長等也可通過捐款出任,款項是支持安全會的運作。明報記者
主席洪為民 iProA會長公職多【明報專訊】交通安全會主席洪為民積極參與反佔中運動,是保普選反佔中大聯盟的執行委員會成員。他身兼多個建制派組織高層,是香港菁英會榮譽主席,亦是互聯網專業協會(iProA)會長,而菁英會及iProA均有簽署反佔中聯署。
本報向數名交通安全隊的總監查詢有關參與反佔中聯署事宜,不少人都着記者向洪為民查詢,並稱相信洪為民是今次決定的主事人。
總監料洪決定 洪:無人投反對票:洪為民對本報表示,並非只得他向執委會提出該議程,部分副主席和總監也有提出,最終投票時沒有人投反對票。洪為民同時亦為香港傷健協會董事及科薈研究中心成員,不過這兩個組織都沒有參加反佔中聯署。政府近年極為重用他,委任多項公職,包括法律援助服務局成員、中央政策組特邀顧問等。
紅會:政治中立 童軍:禁往政治集會
【明報專訊】香港有逾10個青少年制服團體,除了香港交通安全會外,本報記者昨日向另外6個團隊查詢他們有否參加反佔中大聯盟的簽名運動,以及8.17大遊行,其中香港紅十字會回覆稱,該會並沒有任何討論有關反佔中行動,該會持守紅十字運動的「中立」原則,在政治、種族、宗教等均不會採取任何立場。香港童軍總會亦強調,童軍不得以成員身分參與任何政治團體集會或活動。
紅會稱未收急救服務申請:紅十字會昨回覆稱,他們未有收到「保普選反佔中大聯盟」的急救服務申請,而為大型遊行提供義務急救員服務時,他們主要考慮服務的需要,以及人手、資源及時間是否能配合。香港童軍總會昨回覆稱,該會《政策、組織及規條》第6.2條列明,「童軍運動不與任何政治團體聯繫。童軍成員在身穿童軍制服時、或以成員身分,均不可參與任何政治團體集會或活動。」香港基督少年軍總部對本報稱,沒有討論過應否參與反佔中簽署運動的事宜。本報記者昨亦有向香港聖約翰救護機構、香港升旗隊總會、香港少年領袖團提出查詢,問他們有否討論及是否參與反佔中大聯盟的簽名及遊行活動,至截稿前未有回覆。
民陣﹕七一遊行需200糾察【明報專訊】民陣召集人楊政賢表示,每年七一大遊行需要約200名糾察協助維持秩序,糾察主要由各民陣團體,例如工會、學聯等派員擔任,另會公開招募糾察,人手僅僅夠用。他續稱,民陣過往沒有主動聯絡交通安全會或其他制服團體,邀請他們派員擔任遊行糾察,因為他們不是民陣成員,合作上或有困難。
楊政賢舉例,警方在七一遊行會自行邀請民安隊派員到場協助遊行,遊行前民陣會與民安隊高層開會商討安排,但實際遊行時,民安隊前線隊員或因不清楚原有安排而未能配合遊行,結果需臨場花額外時間互相協調。另外,民陣會主動邀請聖約翰救傷會和紅十字會,於七一遊行中擔任急救員。
陳文敏倡選特首雙審核 令中央安心
品格檢查及宣誓 違者列刑事
【明報專訊】全國人大常委會8月底將就政改框架下決定,政界不斷傳出「過半數」提名門檻,中央官員更把特首選舉扣連上國家安全。香港大學法律學院教授陳文敏提出化解「愛國愛港」的「死結」,倡議雙重審核,要求特首參選人要先通過品格檢查,成為候選人亦須宣誓,一旦當選會竭力擁護和落實《基本法》、維護國家和香港利益,若違反誓言將屬刑事罪行,希望這安排可讓中央安心,容許一個低門檻的特首選舉方案。不過,建制派政黨就唱淡,指此舉未足以令中央放心。
「八分之一門檻幾達極限」:陳文敏在本報今日副刊專欄〈愛國愛港的死結和出路〉文章(刊D5)中,拋出雙重審核的建議。他接受本報訪問時形容,特首選舉八分之一出閘門檻「差不多是極限」,而京官提出「過半數」門檻一定不能獲立法會三分之二支持票通過。陳昨接受本報查詢時認為,中聯辦主任張曉明日前重申特首選舉涉及國家安全問題,講話亦「隱然指出」要令中央就國家安全問題釋懷,令他相信「(國家安全)這個問題一定要有人去address(回應),才可達至共識」。陳文敏建議,特首參選人要先通過品格檢查,以保證候選人品格操守,審查是沿用目前高官及問責官員的品格審查機制,中央不能插手。他希望可透過客觀機制令中央「放心」。陳又建議參選人成為候選人時亦要宣誓,一旦當選會竭力擁護和落實基本法、維護國家和香港利益,具體字眼可商議,他並建議若違反誓言,改列為刑事罪行,由香港法院審理。
建制派如工聯會、港區人大代表黃友嘉等,亦曾提倡參選人報名時要以聲明及宣誓表明維護中國憲法和基本法,前港區人大代表李鵬飛亦曾有類似建議。不過,陳文敏認為,若要候選人宣誓維護中國憲法,「不是不行,但沒有必要」。他指出,不是整部憲法也適用香港,加上憲法是份政治文件,「連中國人民法院也不能解釋(憲法)……她(中央)又未必想你去擁護呢」。
建制議員保留 指難釋中央疑慮:不過,泛民及建制派議員均認為,品格檢查或不足以令中央「安心」。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反建議,候選人如要誓言,便應承諾「不打倒一黨專政」、不提「平反六四」,認為這類口號「挑起仇恨」,「一般市民可以說這些口號,但你是特首便應河水不犯井水」。至於候選人是否要愛黨?葉太反問﹕「有何問題?她(共產黨)始終是執政黨。」她認為全國13億人,若「打倒一黨專政」只會令中國「更亂」。工聯會黃國健則慨嘆陳的建議「有點遲」,憂社會不能在短時間發酵討論。他認為加入品格檢查及宣誓不是壞事,但中央要求特首「不與中央對抗」,「中央疑慮不是這樣簡單」。明報記者
【明報專訊】全國人大常委會8月底將就政改框架下決定,政界不斷傳出「過半數」提名門檻,中央官員更把特首選舉扣連上國家安全。香港大學法律學院教授陳文敏提出化解「愛國愛港」的「死結」,倡議雙重審核,要求特首參選人要先通過品格檢查,成為候選人亦須宣誓,一旦當選會竭力擁護和落實《基本法》、維護國家和香港利益,若違反誓言將屬刑事罪行,希望這安排可讓中央安心,容許一個低門檻的特首選舉方案。不過,建制派政黨就唱淡,指此舉未足以令中央放心。
「八分之一門檻幾達極限」:陳文敏在本報今日副刊專欄〈愛國愛港的死結和出路〉文章(刊D5)中,拋出雙重審核的建議。他接受本報訪問時形容,特首選舉八分之一出閘門檻「差不多是極限」,而京官提出「過半數」門檻一定不能獲立法會三分之二支持票通過。陳昨接受本報查詢時認為,中聯辦主任張曉明日前重申特首選舉涉及國家安全問題,講話亦「隱然指出」要令中央就國家安全問題釋懷,令他相信「(國家安全)這個問題一定要有人去address(回應),才可達至共識」。陳文敏建議,特首參選人要先通過品格檢查,以保證候選人品格操守,審查是沿用目前高官及問責官員的品格審查機制,中央不能插手。他希望可透過客觀機制令中央「放心」。陳又建議參選人成為候選人時亦要宣誓,一旦當選會竭力擁護和落實基本法、維護國家和香港利益,具體字眼可商議,他並建議若違反誓言,改列為刑事罪行,由香港法院審理。
建制派如工聯會、港區人大代表黃友嘉等,亦曾提倡參選人報名時要以聲明及宣誓表明維護中國憲法和基本法,前港區人大代表李鵬飛亦曾有類似建議。不過,陳文敏認為,若要候選人宣誓維護中國憲法,「不是不行,但沒有必要」。他指出,不是整部憲法也適用香港,加上憲法是份政治文件,「連中國人民法院也不能解釋(憲法)……她(中央)又未必想你去擁護呢」。
建制議員保留 指難釋中央疑慮:不過,泛民及建制派議員均認為,品格檢查或不足以令中央「安心」。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反建議,候選人如要誓言,便應承諾「不打倒一黨專政」、不提「平反六四」,認為這類口號「挑起仇恨」,「一般市民可以說這些口號,但你是特首便應河水不犯井水」。至於候選人是否要愛黨?葉太反問﹕「有何問題?她(共產黨)始終是執政黨。」她認為全國13億人,若「打倒一黨專政」只會令中國「更亂」。工聯會黃國健則慨嘆陳的建議「有點遲」,憂社會不能在短時間發酵討論。他認為加入品格檢查及宣誓不是壞事,但中央要求特首「不與中央對抗」,「中央疑慮不是這樣簡單」。明報記者
工聯議員點名投訴 指4泛民收款沒
【明報專訊】壹傳媒集團主席黎智英電郵外泄,多名泛名立法會議員被指曾收取黎的捐款。工聯會5名議員昨日去信立法會議員個人利益監察委員會,點名要求調查4名泛民議員,包括李卓人、梁國雄、涂謹申及毛孟靜,指李與梁涉嫌沒有按議事規則更改個人利益登記及披露直接現金收益,又指涂及毛疑沒有申報選舉捐贈。
李卓人認收款 暫不過數黨戶口;工黨議員李卓人早前表示,去年底代工黨接收黎智英捐贈的50萬元,用作成立社會企業,但黨內決定先不把捐款過數至工黨戶口,以便日後直接轉到社企成立的銀行戶口。另外,李卓人亦表示曾在7月初收過黎智英捐予工黨的100萬元。
指涉違議事規則:工聯會5名議員黃國健、王國興、麥美娟、鄧家彪及郭偉強的投訴指出,李卓人在今年1月立法會議員議案發言時,提及黎智英寓所遭刑毁及大批《蘋果日報》被燒毁時,沒有按議事規則披露當時戶口有黎智英捐出的50萬元,涉沒有按議事規例披露「直接金錢利益」。投訴又指出,梁國雄涉嫌收過黎智英100萬元贊助,但沒有按議事規則提供更詳盡資料。另外,投訴信又指涂謹申及毛孟靜涉嫌各收取黎智英50萬元捐款,但指兩人個人利益登記冊均沒有這筆捐款。不過,涂謹申及毛孟靜曾多次重申沒有收過黎的捐款,而毛日前再度展示銀行紀錄,以證明只收到由丈夫提供的捐助。
【明報專訊】壹傳媒集團主席黎智英電郵外泄,多名泛名立法會議員被指曾收取黎的捐款。工聯會5名議員昨日去信立法會議員個人利益監察委員會,點名要求調查4名泛民議員,包括李卓人、梁國雄、涂謹申及毛孟靜,指李與梁涉嫌沒有按議事規則更改個人利益登記及披露直接現金收益,又指涂及毛疑沒有申報選舉捐贈。
李卓人認收款 暫不過數黨戶口;工黨議員李卓人早前表示,去年底代工黨接收黎智英捐贈的50萬元,用作成立社會企業,但黨內決定先不把捐款過數至工黨戶口,以便日後直接轉到社企成立的銀行戶口。另外,李卓人亦表示曾在7月初收過黎智英捐予工黨的100萬元。
指涉違議事規則:工聯會5名議員黃國健、王國興、麥美娟、鄧家彪及郭偉強的投訴指出,李卓人在今年1月立法會議員議案發言時,提及黎智英寓所遭刑毁及大批《蘋果日報》被燒毁時,沒有按議事規則披露當時戶口有黎智英捐出的50萬元,涉沒有按議事規例披露「直接金錢利益」。投訴又指出,梁國雄涉嫌收過黎智英100萬元贊助,但沒有按議事規則提供更詳盡資料。另外,投訴信又指涂謹申及毛孟靜涉嫌各收取黎智英50萬元捐款,但指兩人個人利益登記冊均沒有這筆捐款。不過,涂謹申及毛孟靜曾多次重申沒有收過黎的捐款,而毛日前再度展示銀行紀錄,以證明只收到由丈夫提供的捐助。
次被告:我無殺人 只助包屍
周凱亮(左)昨在庭上顯得頗為疲倦,控方播放次被告的錄影會面時,翹起雙手的他一度閉目養神。而在警方所有錄影會面中,他均顯得非常冷靜。(李紹昌攝)
次被告謝臻麒(圖)與周凱亮昨同由囚車押解高院應訊。他在控方播放周凱亮錄影會面期間一直用手掩蓋雙耳,不停抖震,其後更戴上耳塞。(李紹昌攝)
【明報專訊】青年涉在大角嘴單位聯同友人殺死並肢解父母案昨在高院續審。控方首度播出次被告謝臻麒與警方的錄影會面片段,他在警誡下否認殺人,聲稱只曾看過殘肢及協助首被告周凱亮處理屍體,與周凱亮的說法截然不同。
首被告、即兩名事主的幼子周凱亮(29歲)及其友人、次被告謝臻麒(35歲),同被控於去年3月1日謀殺夫婦周榮基(65歲)及蕭月兒(62歲)。拘捕謝臻麒的警員供稱,去年3月15日上午約9時半,他與同事在案發單位外守候,謝當時從單位步出,他們上前將他推向牆邊並警誡他,謝表示「我無殺人,唔關我事,阿亮淨係喺我哋間屋入面畀個膠箱我睇,我見到有啲手同好似人體嘅一部分,我淨係幫佢處理過」。
結巴抖震 稱周凱亮叫乜做乜:同日下午,謝在警局進行錄影會面,顯得頗緊張。他說與周凱亮於2007年6月相識,當時他們在同一公司任職,周為其上司。他結巴着說沒有殺死周的父母,亦不知道他們的名字,周當時僅用鎅刀𠝹開膠箱給他看,「我睇到時已經好大陣味,見到一隻手同其他一部分都唔知係乜,一嚿嚿」,說時聲線抖震。謝稱當時「佢(周)叫我做乜我就做」,包括把殘肢放在保鮮紙上包起,以及倒沙入環保袋和膠袋內等。周指次被告辭看更職籌備殺人:周凱亮則在警方的錄影會面時稱,謝臻麒早於案發前半年已與他計劃殺人,案發前一周更為此辭掉看更工作,與周一起為犯案準備。周又稱謝原與一對情侶分租案發單位,後來為使用單位犯案,向情侶謊稱「包租婆要收樓」令他們搬走。周表示,情侶中的男方其後曾致電稱謝試圖「撬牆腳」。周稱案發當日,謝曾與他的父母打招呼,待關門後才各自拿起預先藏好的鋸扒刀及生果刀施襲。兩人又準備了12張電話卡,打算每人6張,於案發後的3月至8月期間每月換一次電話號碼聯絡,並將所有電話號碼寫在一張紙上;周說大部分電話卡均由謝購買,他們犯案前也是用這方法溝通,但沒用紙寫下號碼。周稱謝在案中並不要求金錢酬勞,只要求周提供所需費用,周於案發前一周先給予謝2萬元,但想不到肢解期間出現「突發費用」他才再給錢,總花費約3萬至4萬元。另外,警員在錄影會面中,要求周解釋在其身上搜出的內地電話卡。周稱數日前用過該卡,其內地前女友向他發送信息,當警員問及女友身分時,周卻稱「唔好意思我份人無乜心肝,唔記得佢個名」。他翻查電話紀錄後稱女方叫王娟,但「唔知係咪真名」。審訊今續。明報記者 陳倢朗
【明報專訊】青年涉在大角嘴單位聯同友人殺死並肢解父母案昨在高院續審。控方首度播出次被告謝臻麒與警方的錄影會面片段,他在警誡下否認殺人,聲稱只曾看過殘肢及協助首被告周凱亮處理屍體,與周凱亮的說法截然不同。
首被告、即兩名事主的幼子周凱亮(29歲)及其友人、次被告謝臻麒(35歲),同被控於去年3月1日謀殺夫婦周榮基(65歲)及蕭月兒(62歲)。拘捕謝臻麒的警員供稱,去年3月15日上午約9時半,他與同事在案發單位外守候,謝當時從單位步出,他們上前將他推向牆邊並警誡他,謝表示「我無殺人,唔關我事,阿亮淨係喺我哋間屋入面畀個膠箱我睇,我見到有啲手同好似人體嘅一部分,我淨係幫佢處理過」。
結巴抖震 稱周凱亮叫乜做乜:同日下午,謝在警局進行錄影會面,顯得頗緊張。他說與周凱亮於2007年6月相識,當時他們在同一公司任職,周為其上司。他結巴着說沒有殺死周的父母,亦不知道他們的名字,周當時僅用鎅刀𠝹開膠箱給他看,「我睇到時已經好大陣味,見到一隻手同其他一部分都唔知係乜,一嚿嚿」,說時聲線抖震。謝稱當時「佢(周)叫我做乜我就做」,包括把殘肢放在保鮮紙上包起,以及倒沙入環保袋和膠袋內等。周指次被告辭看更職籌備殺人:周凱亮則在警方的錄影會面時稱,謝臻麒早於案發前半年已與他計劃殺人,案發前一周更為此辭掉看更工作,與周一起為犯案準備。周又稱謝原與一對情侶分租案發單位,後來為使用單位犯案,向情侶謊稱「包租婆要收樓」令他們搬走。周表示,情侶中的男方其後曾致電稱謝試圖「撬牆腳」。周稱案發當日,謝曾與他的父母打招呼,待關門後才各自拿起預先藏好的鋸扒刀及生果刀施襲。兩人又準備了12張電話卡,打算每人6張,於案發後的3月至8月期間每月換一次電話號碼聯絡,並將所有電話號碼寫在一張紙上;周說大部分電話卡均由謝購買,他們犯案前也是用這方法溝通,但沒用紙寫下號碼。周稱謝在案中並不要求金錢酬勞,只要求周提供所需費用,周於案發前一周先給予謝2萬元,但想不到肢解期間出現「突發費用」他才再給錢,總花費約3萬至4萬元。另外,警員在錄影會面中,要求周解釋在其身上搜出的內地電話卡。周稱數日前用過該卡,其內地前女友向他發送信息,當警員問及女友身分時,周卻稱「唔好意思我份人無乜心肝,唔記得佢個名」。他翻查電話紀錄後稱女方叫王娟,但「唔知係咪真名」。審訊今續。明報記者 陳倢朗
5殘肢密封6層 加泥沙扔海
Tags:
10.數廣文字性新聞報道